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高校思政 > 正文

在高校课程思政中融入美育思想
党委宣传部 2020年07月09日 09:38 作者: 来源:宣传部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在美术界、教育界和理论界等都引发强烈反响。教师们认识到了美育在培养高端艺术人才、提升全民审美素养、塑造青年一代美好心灵、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着力加强的重要工作。

高校专业美术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蕴含着独特的思政教育价值。究其根本,在于艺术的价值追求和思政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是美育思想的内涵,这一思想内涵也在课程思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专业美术课是建筑学院的专业基础课。面对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全院三个专业开课,多年来课程教学组在课程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勇于改进,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入学时美术基础薄弱的建筑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近三年的全国高校大学生美术作品大赛中,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教授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在课程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坚持知识传道和价值引导相结合,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涵养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这也是美育思想的最高价值。

(一)  立足时代,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建筑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点,他们作为未来的设计工作者、作为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事业的接班人,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更需要将其践行于设计创作中,生动形象的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在课程中,教师会把优秀经典美术作品给同学们赏析,尤其是中国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如:李可染《万山红遍》、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等。另外,结合学生专业,在实践和作业环节中把中国红色革命传统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向,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够了解红色革命建筑背后的历史,让同学们明白现今的幸福生活是如何而来。

(二)  以中国传统美学为着力点,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求善的伦理审美,强调“天人合一”,突出“和谐之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审美精神的重要特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入脑入心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

在课程中,结合专业特点,教师以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学生家乡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和名胜古迹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怀,坚定“四个自信”,使之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三)以时事为载体,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关注时事是新时代合格大学生爱国意识形成的重要表现,也是他们成长与成才的内在需要。对于时事的漠然无知,对于社会生活经验的匮乏,都不利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从大局看问题,关注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关注时代的主旋律,使学生的思想向党中央看齐,增强了“四个意识”。如关注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在武汉发生疫情后,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疫情,保持头脑理智,正确判断是非,做好自我防护,并以专题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向一线英雄献礼,让同学们树立起战胜疫情的必胜决心。

6.png

7.png

专业美术课程的美育功能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在大课程思政导向下做好“以美育人”,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要更新教学理念,要改变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把思政和专业课程结合好,绝不能生硬的把思政内容简单粗暴的加入课堂,应该和课程有机的融合到一起。做到“润物细无声”才是课程思政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专业美术课程组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将继续深入地发掘专业美术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自觉担当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