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中国精神的时代表现
党委宣传部 2016年11月16日 15:07 作者: 来源:dwxcb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这个精神的大厦是由“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大量文艺作品构建而成的。因此,创作具有中国精神的好作品并进行有效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我理解,筋骨,就是爱国主义的担当,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注入艺术家的生命和情感之中,也充盈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它贯穿于人民生活之中,外化于品行,体现于价值追求,表现于作品的格调。温度,来自于党的关怀和信任,来自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热情,来自于对民族文化的深情,来自于对艺术创作的激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什么是中国精神?我的理解是,中国精神是以改革开放为代表的创新精神的表征,是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是中国人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是中国人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于艺术创作,会生发出新的生命气象。它是我们可以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中,恪守中华民族之本的精神支柱。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在脉管中涌动爱国主义的血液,进而激荡艺术创作。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它体现在人和事,体现在文化中。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品、有质、有格的仁人志士,是善良、勤劳的人民。事,是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推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与进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是生活中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之事。文化,概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文化的精华则是一切经典的创造。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只有沐浴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阳光雨露下,才能创造出有灵魂的不朽之作。

  9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

  可以说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史。长期以来,这种爱国的精神和情怀渗透在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生命基因中。它融入民族性格,在个人与祖国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体现归属感和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这不仅反映在内容和题材上,还应该在艺术表现上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样才不至于片面地将流行的、新潮的、昙花一现的时尚文化作为先进文化来模仿,也不会将封建的、落后的、局部的文化现象作为传统来继承。中华美学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我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有几个方面: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仰观俯察的观照方式,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高明中和的审美理想。

  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审美理想,其作品必定有底气、骨气、正气、大气。

  在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除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样备受瞩目的一个词是“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辉煌历史成为中国几代美术家表现的素材,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灿烂的画卷。同样,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也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为党、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的优秀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家共同成为20世纪的“红色经典”,体现了党领导文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世界是一个多元并存、多元互补的生命共同体,我们坚信中国精神在人类史上具有普遍的意义。有效地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文化不仅可以扩大人们对中国的认知,同时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我认为,文化传播要有三点: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

  “一张脸”指的是中国文化的面貌。这是辨识度很高的脸,是在世界潮流中,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脸。

  “一颗心”指的是一颗包容、真诚、温厚的心。

  “一个魂”指的是中华与人类之魂。

  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人民真正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面貌,感知中国艺术家内心的温度,深悟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伟大理想与美好心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软实力构建、国际话语权竞争的高度,提出的对外传播的根本要求。国际传播贵在对话、讲故事。因此,立像、办展、演讲等都是推出经典的有效方式。

  立像,是指为先贤立像。

  办展,通过对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的作品展览,完整地展示中华民族的美的历程,会使世界感知这个民族前进的步伐。

  演讲,从语言文字道出一个有意味的中国故事。

  以我自身经验为例,20世纪90年代,我开始创作系列中华人物塑像以立时代丰碑,已创作了老子、孔子等为代表的近500尊塑像立于世界多个国家。这是以“人”为核心的创作,恩格斯指出文化即人化。表现人民,首先要从表现好个体的人入手。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通过对温良、灵敏、坚毅的中国人的塑造,我在寻找、在求索,如何表现一个伟大民族曲折而自强不息的心路历程。一个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情感和民族情感融为一体,才能传递温度,放射能量,体现魅力。这样所塑造的群像,才是大写的“中国人”。

  通过国际巡展方式可将艺术及思想影响世界。近年来,我的作品在多个国家进行巡展。2012年9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手扶孔子像面对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发表演讲:“这些作品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全人类的灵魂。”

  通过国际交流展览传播中国故事。2016年9月,“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 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墨西哥城圣伊德方索学院(博物馆)盛大开幕,在墨西哥掀起了一阵“中国热”,不仅将“中国写意”精神推向世界,也在世界人民心中种下了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展览中,中国美术馆培训了150多个墨西哥志愿者用西班牙语讲解来自中国的艺术,通过展览的作品以及志愿者的导览,拉近了两国文化间的距离。

  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我们的文艺作品源自生活,这生活,就是人民的伟大实践;我们的文艺作品传递精神,这精神,就是中国精神!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