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学院:以传统文化深化铸魂育人
党委宣传部 2024年03月28日 15:20 作者: 来源:宣传部管理员
德州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地方优势特色,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共悟传统文化之深
学校依托德州文化遗产资源,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打造凝心铸魂的精品特色力作。组建黄河——运河历史文化考察调研团,打造“两河文化”系列品牌;成立“德州地方文献研究中心”,建成具有德州地域特色的文献文库,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穿透力。成立“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编制《德州地域文化研究规划》,出版《德州地域文化研究丛书》。传统文化教学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承担省级以上课题20余项,教师先后获得全国首届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学生获得国际比赛奖30余项、国家级比赛奖40余项、省级比赛一等奖40余项。成立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地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开展传统文化研究,举办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音乐演奏会;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三进”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一勾勾”戏曲展演、省级非遗项目“国家古埙”展演、省级非遗“蹦鼓舞”课程和鲁北民间音乐文化创新与实践等,生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艺术感染力。
强化文化创新表达 共鉴文化传承创新之美
健全课程体系,打造“美育+课程”文化育人新平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架构,创新传播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近40门;打造专题课堂,开设陶艺、剪纸等第二课堂;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和思政课;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为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教育奠定课程基础。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展演、吟诵和运动等现代潮流元素,让静态文化资源“动”起来。发挥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的特色优势,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为依托,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文艺汇演、“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和“校园十大歌手”大赛等活动,擦亮科技文化艺术节品牌;依托柳湖吟诵社入选山东省中华经典吟诵特色学校,定期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依托体育学院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嘉年华”等,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强化载体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深刻诠释齐鲁文化和德州地域文化。修建“六园三池三广场一长廊一诗苑”等休读园和人文景观,建设校本特色的地域文化浮雕、人物及造型雕塑;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朋辈面对面”,组织茶道与茶文化、传统服饰和汉家礼仪等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育人平台和环境。
激发社会力量协同 共赏优秀传统文化之博
深化校地合作,推进协同发展。承办“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中华文明与太阳文化论坛”、第四届德文化论坛暨董仲舒学术研讨会,创办德州市第一所周末义学“董子书院”,举办“中国德州·德文化论坛”,校地互助、优势互补。服务校城融合,促进互利共赢。建立“德州地域文献资料库”,组织专家教授参加“德州论坛--地域文化纵横谈”系列节目、德州市城市品牌研讨、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沉淀特色优势,扩展校外资源。建立文化大讲堂,聘请学术名家、文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加强与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单位的交流合作,扩展校外传统文化资源。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共享文明交流互鉴之音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通,深入推进以文化人,推动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建设山东省华文教育基地,承办“中华文化大乐园项目”、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语桥”等交流项目,与德州市文广新局合作成立“中外艺术交流研究中心”,与英国切斯特大学联合成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联合成立“中国语言文化交流学院”,举办“俄罗斯艺术家四人作品展”,成立中菲文化研究所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普遍价值得到更充分展现、更广泛认同。
德州学院将继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担当铸魂育人使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扎根中华大地、具有时代精气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让广大青年学子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作者:宣传部 高秀丽 供稿审核人: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