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高校思政 > 正文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解决“不愿抓、不敢抓、不会抓”问题
党委宣传部 2015年06月07日 18:31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众多,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尤为复杂激烈的前沿阵地,更是敌我争夺下一代思想主导权的主战场。在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高校历来是国内外社会思潮聚集和交汇地,是意识形态工作效果的“显示终端”和“晴雨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复杂的形势。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不断加码
  新中国诞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曾写道“他们需要我们的技术,需要同我们做生意,当他们打开大门,取他们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尽可能多的‘真理’送过去”。毫无遮掩地揭示了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西方与我国的经济、社会交流不断深入,意识形态渗透充分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以包装精美的西方文化、价值理念、道德原则潜移默化对年轻一代产生影响,西方式“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极具蛊惑力,影响了青年师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
  (二)国内改革触及的深层矛盾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扩大;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经济结构转型任务紧迫,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诉求相互碰撞,各种力量竞相发声,一些高校师生容易受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削弱了对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
  (三)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社会交流的方式与深度。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平台,互联网因其独特性和巨大影响力,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高校借助于网络课堂、网络论坛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加强正面教育与引导,积聚“正能量”;另一方面,互联网由于其“匿名性”等特点,也给一些企图利用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演变的敌对势力创造了平台。“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话语霸权,对我国施行意识形态演变,其目的在于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信念,破坏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1]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更加推进了这一趋势。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简捷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发言的“话筒”,在鱼目混珠的互联网舆论中,极易产生别有用心、哗众取宠、造谣生事的言论,进而影响意识形态安全,危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观念认同及其理想信仰。[2]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各种社会思潮问题、事端通过网络聚合、放大和激化,造成师生情绪的交叉感染,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和挑战,大部分高校注意研究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但在一些高校、一些部门存在着弱化和淡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问题。
  (一)不愿抓:在思想认识上不到位
  对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抓意识形态工作,放松警惕,疏忽大意。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全局性和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当前严峻的思想理论斗争形势分析不够透彻,没有较好的大局观和敏锐的判断力,有的高校还没有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应有位置,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二是虽然关注意识形态工作,但认为学校的学科、专业与意识形态关系不大,主观上认为不会出大问题,导致思想上轻视、工作上忽视。三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明确的牵头单位,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不敢抓:在问题面前不敢于碰硬
  发展越深入,改革的困难就越大,面对今天的局面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勇气、气魄,敢于碰硬,攻坚克难,勇于触及深层次问题。意识形态工作也是如此,要想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抓好,就必须敢于斗争,敢于碰硬,善于团结多数。一些领导和部门面对错误言论和行为,平时有“好人主义”思想,“爱惜羽毛”,怕“得罪人”,不敢去主动管理和引导,为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高校知识分子的构成复杂,不同年龄、学派、党派之间的思想意识有很大的差别。”[3]如个别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常常把西方的“制度、思想体系”“神化”,随意散布和宣传,一些管理者不敢于坚持批评教育和帮助引导相结合,怕惹“麻烦”,这些都是在意识形态斗争面前软弱的表现。
  (三)不会抓:在工作方法上缺少艺术
  在当前高校师生价值多元化、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一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仍然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手段落后等问题,其本质是不会抓意识形态工作,缺少工作艺术性。有的碰到问题无处下手,不知道也分不清哪些行为和言论是有针对性的意识形态斗争,认识不到潜在的危害;有的对于出现的问题采取管、批、删等简单化的办法,没有结合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导致激化矛盾;有的没有科学的斗争策略,不能够用真理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切实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思路
  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给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只有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师生,才能取得实效。
  (一)筑牢思想根基:让意识形态工作“生而有根”
  邓小平同志强调,“我国搞经济建设,‘老祖宗不能丢’”。[4]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也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首要任务是加强高校师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广大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落地、生根和结果,积极回答师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广大师生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通过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材、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进而增强师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政治辨识力和自觉抵制力。
  (二)加强管理引导:让敌对势力“无懈可击”
  高校是当前意识形态工作争夺的“前沿阵地”,要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的标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坚决同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为广大师生守住“阵地”。因此,在实践中,要重点对几个领域加强管理和引导,让敌对势力入侵没有空间,铸造起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万里长城”。一是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传授有纪律”,加强教师师德教育,所有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底线”意识,不能把学术观点与思想言论混为一谈,要严守教学纪律,传播正能量,学校要建立教学督导员队伍,把授课政治方向作为重要考核。二是要加强校内传播媒体管理,做到“校内舆情及时知,公开传播严把关”,按照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原则,完善审查审批及监管制度,在校内网络、论坛、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及学术机构、研究项目、社团协会等方面,严格把关,绝不给错误、消极思想提供传播渠道。三是要加强校园宗教渗透的管理,坚持尊重师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加强对于校内外传教人员的防范和管理,建立多层次舆情分析机制,坚决抵御宗教、非政府组织等的渗透,绝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任何阵地。四是要加强校园管理工作制度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的制度体系,形成既能保持和发挥高校学术自由,鼓励师生思想创新,又不给异端学说生存空间的管理制度。
  (三)增强统筹能力:让师生成为“中流砥柱”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不言而喻。要通过整体谋划,以宏观视野,打出“组合拳”,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是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管理权,落实学校及其二级单位党委(总支)的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党委要定期研究部署意识形态工作,一把手要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定期召开意识形态状况通报会、会商会等,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异动和挑战,对触碰红线者要敢于批评、敢于管理、敢于处置。二是统筹校内外资源,建立高校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及时掌握意识形态动态、研究意识形态工作规律。三是加大投入,在选配教师、培养教师、资格准入、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工夫,严格政治审查和把关,对于一些不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的人,坚决不能聘用,不能给他“讲坛”。四是增强意识形态工作创新意识,实现从“单向度”的工作模式,向“复合型”、“多维立体”的工作模式的转变,增强意识形态工作预见性,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作者单位: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2]何怀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全球屏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25.
  [3]罗承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推进高校先进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19).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