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决定其凝聚力、说服力、吸引力与感召力,更是得到大学生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关键点。
立足客观现实,强化问题意识
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首先要有问题意识,精准切中影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问题的关键所在。
要充分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新形势,明确其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目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话语范式滞后、批判功能不强以及内容重复等问题,实时性和针对性较为缺乏,必须花大力气深入调整。
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征的变化,明确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批判意识,他们希望成为知识和权利的受益者,更希望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大学生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务实性、权威性、趣味性及新鲜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只有切中了学生的现实需求,才能够吸引人、亲近人、教育人。
注重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的重新改编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一次重要机遇,新思想和新内容的融入进一步增添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时代性与说服力,这是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优势。因此,要深入研究、吃透新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核心内容,注重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力求课堂教学理论有深度、内容有广度,既要体现出各个学科的知识内涵,又要具备学术性与思想性。同时,根据新教材内容,既要讲出精彩,更要厚植学术魅力,以实现“转识成智”的目的。
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新时代带来了新的巨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帮助大学生解释当下的现实问题,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进一步转换;建立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链接,紧密围绕大学生成长、就业、创业及社交困惑等现实问题设计教学内容,引入真实的生活。
增强教学内容整合与设计的针对性。要结合如诚信不足、道德问题、贫富差距等当前社会领域的复杂现象加强根源剖析,注重正面引导,努力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是传播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介体,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还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
注重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感性,打造有温度的课堂。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光明前景,用承载正确价值观的理论感染人,用历史巨变和新的气象鼓舞人,发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价值。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育人融入教学设计,定期组织大学生开展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磨炼新时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倡导新时代大学生在劳动中、在公益服务中转化理论知识。
在新媒体教学方面继续探索和尝试新方法。坚持传统教学与现代方法的融合,充分运用微课程、微电影、翻转课堂等方法,丰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数字化教学手段。推进“互联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建立线上主题教学社区,发展“两微一端”建设,充分利用“微课堂”,为大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方案、整合学习内容创造条件。
加强教师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归根结底还需要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让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学生。
教师要夯实理论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野,强化理论功底,既要加快专业能力发展,又要心怀世界、把握热点,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视角多元、见解独到、旁征博引,以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和亲和力带动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教师要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信、以德育人。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丰富教学语言,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魅力,增强自身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大学生因认识教师而深刻认识一门课,因敬重教师而专注一门课,从而不断提高在课堂上的获得感。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扬帆资助计划委托项目“基于问题导向学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L17H200030]成果)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19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学校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