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高校思政 > 正文

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与实践遵循
党委宣传部 2019年01月09日 10:01 作者: 来源: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当前,高校正在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准确分析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于统筹高校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简言之,就是所有课程都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所有教师都应履行育人职责。这对于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必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所有课程发挥思政功能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应有之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当前,经济社会改革不断深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潮多样并存,大学生处于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易受各种现象、观点、言论、思潮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方法,还要做好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求每名教师、每门课程、每个课堂都发挥育人作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实现合力育人的重要途径。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必须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育人。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就是要调动教师特别是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

  课程思政的生成逻辑

  课程是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不能脱离课程教学。课程思政的提出并非偶然,从中西方教育思想、国内外思想教育实践、当前思政教育现状中均可发现其生成逻辑。

  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家阐述了教学、学科、课程等与思想教育的相互关系。孔子倡导的教育课程包括“文、行、忠、信”,其中“文”是知识教育,其他三者为道德教育,还指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道德居于首位,先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才能学习文化知识。在西方,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各种知识学习获得。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质是要求所有教学内容都应关注受教育者德行的发展。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直接传承。注重发挥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工作的一贯要求。1987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1995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强调“要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结合教学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有机地对学生实施德育”。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科育人的目标。

  课程思政是国外高校德育经验的有益借鉴。课堂教学是国外高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国外高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而是重视在各学科、专业的课程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让教师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实现知识传授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美国高校的德育内容主要渗透在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中,与此同时,要求学生从历史、社会、伦理三个角度学习研究每门课程,激发学生思考与课程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从而实现德育目标。欧洲国家和日本也普遍注重挖掘语文、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等课程中的思想道德元素,发挥育人功能。

  课程思政是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在课堂教学层面,高校思政教育主要由每个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与自己无关,这就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和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要解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问题,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大思政”格局,必须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改革,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遵循

  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体系设计、教学管理、教材编写、课堂讲授、知识考核、教学评价各环节,必须统筹协调,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一方面应统筹规划,尽快研制课程育人指导意见,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制定教材使用、课堂管理、教师考核等相关办法,实现各方面、各环节相互配合和紧密衔接,力争发挥所有课程思政功能;另一方面应注重以点带面,重点建设一批思政教育功能显著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优先支持一批经过资源整合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课程,大力扶持一批建设意愿强烈具有一定基础的专业课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课程体系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从属于高校整体课程体系,在育人功能方面具有一致性,是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核心,处于主渠道和主导地位,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其他专业课程则是辅助,是重要的补充。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不能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也不能把其他专业课程简单的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应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呈现于课程教学中,其中教师是关键因素,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学生是评价主体,由其体验来衡量改革效果。一方面,要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其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结合当代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发展需求开展课程教学。(作者:龙献忠 马春波,单位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