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党委宣传部 2019年01月22日 10:02 作者: 来源:宣传部
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政治素质过硬包含对意识形态能力的要求。教师是办学治校的主体,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住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发挥高校独特优势等,无不依赖于教师的意识形态能力。
一、意识形态能力是基于思想自觉的能力组合
意识形态能力是通过新的理论观念、理论概括、理论创新来辨别、引领、掌控社会思潮、社会主流意识的实际水平。与领导干部相比,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更多与高校职能和承担的育人使命相关,是基于思想自觉的能力组合。要求教师理想信念坚定,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观上有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意识,客观上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如洞察分析力、鉴别应对力、理论创新力、共识凝聚力、榜样示范力、网络影响力等。
具体而言,思想自觉指能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有阵地意识与斗争意识,善于提高政治站位,从意识形态角度理解和履行育人责任。洞察分析力指研判辨析社会现象和思潮的能力。对各种事件、观点和舆情能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分析判断出夹杂其间的政治倾向性或价值观渗透现象。鉴别应对力指应对和处置意识形态问题的能力。比如对各种社会矛盾、不同社会心理在高校的反映和折射等,能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抑或是政治原则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理论创新力指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对现实指导作用的能力。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各自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共识凝聚力指对各种舆论争端和学生困惑焦点,能解疑释惑,凝聚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榜样示范力指教师自觉践行主流意识形态要求,行为示范、身体力行引导学生价值抉择的能力。网络影响力指利用网络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发声建言,强化网络话语权,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辐射力和影响力。
具备意识形态能力,教师才能科学研判意识形态现象,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合理辨别社会意识流向,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教师意识形态能力有助于意识形态工作与教育目的契合统一
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广大教师既是实施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主体,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对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成长,意识形态工作的面向也是人的精神和心灵,教师具备意识形态能力,可以实现意识形态工作与教育目的契合统一。
首先,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抉择。“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任务。“三个事关”表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意识形态不能脱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具体工作,也不只是思政课教师或政工人员的责任。按照全员育人要求,所有教师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教师与学生接触时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正视过去还是戏说历史、诋毁英雄,是传递正能量还是宣泄怨气,是给受教育者以良性启迪和正向指引还是云山雾罩、闪烁其词,不仅关系到教育效果,也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能不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与教师意识形态能力直接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教师的争夺,影响着党和国家的未来。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国家利益以及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差异,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可避免,而且越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的对抗和竞争就越为激烈。高校意识形态斗争历来十分复杂,往往表面平静而底下暗流汹涌。在思想文化交流、交汇、交融、交锋日渐加剧的背景下,既不能草木皆兵,把一切观点分歧和观念冲突都归结为意识形态斗争,也不能麻木不仁,对意识形态现象放松警惕,甚至态度暧昧或消极放纵,这对教师意识形态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影响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生产思想的场所。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具有思想活跃、学识水平高等特点,社会地位、文化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因素,决定了其思想观点、生活态度、行为选择等也具社会影响甚至引导力。一方面,高校教师理想信念坚定,人生目标积极,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师德规范,积极应对各种工作压力和生活困扰,理性看待社会现象,关心时政,关注国际形势世界大事,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等,本身就是示范和带动周边人群的正能量;另一方面,通过著书立说、投书报刊、开办讲座、咨询服务、网络传播等形式,可以创造思想文化产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而把意识形态理论从抽象转化为具体,从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转变为通俗易懂,在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领航能力,引领文明观念传播和社会道德风尚方面发挥作用,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塑造产生积极影响。
再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影响职业生涯和自身发展。作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并具有鲜明阶级性。处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总会受到意识形态支配。历史表明,如果忽视意识形态的力量,很难实现国家独立自主和社会繁荣富强。同样,社会成员个体如果在意识形态方面出现差错,也必然会为之付出代价。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心忧天下、经时济世的志向,新时代高校教师更应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和长远发展。高校教师具有意识形态能力,才能在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科研、管理中履行好育人责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发展“四个服务”要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形象,或看似与意识形态工作不相干的事务时,可以多一些思考,多打几个问号,经常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等标尺去衡量一下,避免犯意识形态错误。这不仅是思想觉悟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立场和道德立场问题。现实中发生在高校教师中的意识形态问题,除极少数人别有用心外,很多是由于意识形态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一旦出现偏差,甚至触碰了意识形态的底线和红线,影响就很难挽回,不仅完成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影响了个人职业和学术生命。
三、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培养需要高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培养和提高教师意识形态能力,需要高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1.夯实组织基础。在高校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培养过程中,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引领作用非常重要。要加强院系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师生、促进学校中心工作方面的主体作用,扩大党的影响。同时发挥好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建设相关机构,理顺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工作针对性。
2.完善制度规范。制度规范可明晰和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日常要求。这些制度主要有,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强化政治标准;坚持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强化形势政策、思想政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客观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和经济建设难题,及时矫正对社会转型期现象的误读误判;完善师德规范制度,引导广大教师确立崇高理想,自觉敬业爱教、廉洁从教,承担社会责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与安全制度,强化底线思维;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强化评价体系在培养意识形态能力中的引导作用等。
3.重视物质基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教师意识形态能力培养的切入点,是关心教师成长发展,提高教师的获得感。为此学校要努力为教师搭建成长发展平台,积极解决教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使广大教师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职业归属感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
4.分类管理施策。对全体教师要严肃政治纪律和约束监督机制,通过各类培训,提高应对新形势下各类问题的能力。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教师要加强教育引导、把准方向。对思政课教师和政工队伍要管理和扶持并重,探索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办法和保障激励机制。尤其要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青椒”与学生年龄相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其意识形态能力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更直接、更有效。
5.激发内在动力。思想自觉才能行动自觉,思想清醒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因此,意识形态能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广大教师的思想自觉。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要坚持静心从教,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三是主动关注社会,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很多问题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政治学领域的民主话题、法学领域的宪政问题、新闻学领域的所谓“新闻自由”、社会学领域的公民社会等,往往附着大量意识形态因素,只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意识形态各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作者:宋佐东,作者单位为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