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贯通、融通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
党委宣传部 2021年02月24日 20:55 作者: 来源:宣传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东南大学自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以来,着力推动育人资源力量联通、贯通、融通,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构建了具有东大特色的一体化思政工作体系。
一、联通育人力量,实现全员育人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过程中,学校加快推动思想观念的改变,进一步将各职能部门各院系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力量凝聚到育人第一线。
突出教书育人主责。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引育并举,配齐建强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升学术与教学能力,以项目为抓手,培育优秀教学科研团队与思政课教学名师。注重完善过程管理,加强教师教学质效考核与激励,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同行评教”相结合的综合考评,完善“可视、公开、约束、激励”机制,及时帮扶排名靠后的教师实行待岗培训。要遵循思政工作特点,推进教师评价与评聘体系改革,将教学质量与水平作为对思政课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
强化科研育人职责。充分发挥导师的科研育人主体作用。科研过程中,导师和学生长时间朝夕相处、密切接触、深入交流,导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重要窗口。导师既要当好合格的科研工作者,也要当好教育工作者,在做好科研的同时倾心引导学生发展。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念,通过科研活动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为人类文明进步服务的崇高理想。
发挥管理育人效能。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以一流管理育一流人才。着力促进管理人员与专职师资队伍的紧密合作,探索高校管理人才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校领导每年深入基层听取意见、调查研究,参与学生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拓宽干部联系师生的覆盖面。同时,建立管理岗位公约体系,形成育人职责明确、育人内容和路径清晰的各类管理岗位公约体系,有效发挥管理育人功能。
彰显服务育人本质。无论是教学科研、行政管理,还是后勤保障,尽管各项工作的具体职责和侧重点不同,但归根结底都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健全精细化、精准化服务体系,以一流服务保障一流人才成长。各职能部门主动增强服务育人意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与纵向沟通,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优化内容供给,强化效果评估,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提供精准化服务,形成强劲育人合力。
二、贯通育人环节,实现全过程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校坚持突破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环节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育人各环节衔接贯通,努力营造全过程育人氛围。
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学校坚持从多渠道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质量,实现本、硕、博思政课程全贯通。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第一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学院加以建设,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和激励政策。二是发挥思政名师作用,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打造领航示范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思政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重点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育教学名师、建设精品课程、建立完善思政课教师的院系联系制度等着手,打造思想引领与价值塑造高地,构建课堂教育、文化涵育、道德化育、心理滋育与实践培育“五育并进”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三是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类专项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推进“名师示范课堂”“青年马克思主义学堂”“红色大讲堂”等课程载体建设,引进国内精品思政课平台和智慧课堂教学App,聘请模范典型担任兼职思政课教授,围绕重大主题开设思政大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化’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建设。四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大力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工程”,构建了具有东南大学特色一流水平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通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课程思政全覆盖。
着力深化文化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机构和文化机构的双重属性,积极践行文化育人使命。始终面向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指导办学实践。以高校文化底蕴和特色学科为依托,深入理解贯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现实与时代特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传承中华文明,不断产出并广泛传播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和高校气质的重大标志性文化成果。以学校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为牵引,开展课程教学、社团建设等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以高水平人文讲座、多元校园文化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为载体的“三位一体”传统文化创新体系。弘扬优秀教风学风校风,构建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修养、创新能力与文化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学校在重视课程、文化育人的同时,注重让教育回归实践,让学生从实践中培育科学精神、实干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能力。一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育人机制,引导学生把科学研究的重点转向创新创业实践,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智库基地育人平台,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力量,全面广泛开展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助增社科项目培育成果不断突破,引导学生在参与各类社科项目中成长。二是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公益活动,构建理论培训、体验训练、实践孵化、服务支撑“四位一体”的第二课堂,通过“理想信念大讲堂”“不忘初心大讲堂”等平台,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通过党委书记、校长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鼓励学生感悟东南大学精神,担当新时代使命。三是拓展岗位锻炼,加强就业指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拓宽就业指导路径,深化与重点国防军工院所、基层党政机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单位合作,组织选派学生开展岗位体验营、领航研习营、国际组织实践营等,助力实习就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三、融通育人领域,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要着力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需要从目标牵引、育人机制、教育模式等方面着力,融通育人领域,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
强化目标牵引。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紧紧围绕一流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推动价值塑造、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坚持目标引领,彰显特色。立足于本校办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实施,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在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学校分工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一体化“三全育人”格局。
创新育人机制。深化育人机制改革,实施思政项目制、德育导师制、学园书院制,保障“三全育人”落地落实。一是通过立项方式联通融通贯通学校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机制和项目制落实育人责任,加强全校思政工作的责任落实和工作推进机制;二是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德育导师,在学习、生活、品德、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完善师生交流和导师遴选、培训、考核、激励等各项机制;三是用好学生宿舍社区育人阵地,打造集党建、生活、社交、文化、学习于一体的多元共享空间,构建融价值观教育、知识教育、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于一体的学园书院制。
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思政教育模式要大力建设“卓越化、个性化、特色化、集成化、小班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是追求卓越化,坚持高点定位,围绕一流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素质能力要求,完善培养方案,配置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领袖气质。二是突出个性化,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学科专业、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三是注重集成化,坚持内外结合、协同联动,会聚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一流师资、一流平台、一流基地、一流环境开展一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彰显特色化,建设特色课程、特色实践平台、特色校园文化,培育具有学校特色气质的一流人才。五是实现小班化,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小班化教学同向同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亲和力。
东南大学将始终坚持以育人为导向、以新思政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优势,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