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网上校史馆 > 正文

校园何时才能不再精于计算
党委宣传部 2016年12月07日 15:41 作者: 来源:dwxcb

  如果不是对话截图扔进了热闹的网络空间,青岛大学商学院这名大四学生的遭遇或许只能算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不值得再说起。他提出“姥姥患癌病情加重,希望请假(回家探望)”,结果被授课老师拒绝,并劝导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地投入学业”。

  相信老师没有恶意为难,就像校方在后来的声明中说的那样,她“平时教学态度认真,对课堂出勤一直要求严格”。而从严治教、严抓出勤纪律也确实是学校的要求,为的是“确保学生安全”。但是,当那些态度坚决的文字出现在学生手机里,告诉一名因亲人身患重症而心急如焚的外孙“如果你一定要去,按旷课论,旷课超过三次,达到四次就不能参加考试”的时候,它所传达的温度甚至冷于那块手机屏幕。

  被投入网络空间的冰冷文字激出了更加冰冷的浪花。有人在评论里回忆起自己发烧要打点滴,向辅导员请假时得到的回复是“不去上课就会影响成绩”;还有人回忆起大学时舍友的姥姥病重,请假回家,辅导员抛来的一句“你回去有啥用”;一条被“顶”了至少2.7万次的评论则写道,大一那年运动会自己向辅导员请假,因为舅舅肝癌下了病危通知书,辅导员在打电话核实情况后回复“你会治病吗?你回去病就能好了吗?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你懂吗?”

  回去有什么用?一次见面,一个拥抱不会给亲人的治疗增加任何砝码,但每一个学生的离开都足以给个人的利益、集体的荣誉减去一个可观的分量。这道算数题简单明了,同时粗暴到让人心寒。

  个体的烦恼不难解决——微信对话被贴上网后,青岛大学回应称该学生的请假已经获准。但是相比于一次事件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它撕开了一道口子,扒着这道口子,我们得以窥视存在于教育者心中这道可怕的算数题。

  这道算数题并不罕见。在狼爸虎妈那里,这道题算出的结果是缺失的童年不会造成任何实质的损失,严格教育带来的出色成绩则足以让日后的人生简历增色。

  在层出不穷的培训班那里,这道题又摇身一变,成了削减一点自由成长的空间算不得什么,为孩子走上名校的道路添砖加瓦才是最实在的投入。

  贵阳清镇养正学校,教育者甚至套用这个计算方法,咔嚓嚓就减掉了学生上厕所的自由,只剩下一个个巴掌大的“如厕牌”,规定“每班发放如厕牌一块。上课期间,内急者必须佩挂此牌才能入厕,并强调必须挂在脖子上,不能手拿或揣荷包里,每次只能准许一个人使用。”而这只是为了让校园安全和学生学习时间多一些保障。

  不得不说,中国的一些教育者得了一种精于计算的毛病。在他们心中,分数、奖牌、出勤率都是实实在在、可以衡量的标准,相比之下,难以量化的亲情、健康甚至是自由,都变成轻飘飘、可有可无的存在,稍稍碍事儿,就咔嚓咔嚓,毫不留情。

  教育者想要塑造一个个更好的人,这样的目的本无可厚非。但是每一个教育者,小到孩子的父母,大到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面临的都是千差万别而丰富多彩的个体,不是呆板的数字,单纯的计算不能使他们优化。面对他们各式各样的需求,合格的教育者需要做的是丰富和完善,而不是打压。

  可是,直到现在,当我们仔细观察最普通的教育场景,还是只能看见要求、命令、压力……而看不见爱。

  还是来看一则最近的新闻,在一段被曝光于网上的视频中,山东菏泽一位中学老师满口脏话地向台下他的“徒弟”传授着“如何混社会”的人生经验——“要么有人要么有钱”“混社会就这样”。

  瞧,在一所普通的学校,这道算数题已经进化出了更精炼的形式,所有温情脉脉的装饰统统减掉,只剩下对成功最赤裸的渴望。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