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网上校史馆 > 正文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党委宣传部 2018年11月05日 08:20 作者: 来源:dwxcb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要,不断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就是马克思所讲的观念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与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必然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文化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文化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是凭空产生的,只能借助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这就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当先进的思想文化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三点重要启示:

  一是文化建设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同步。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好比人的两条腿,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路肯定走不快、走不稳。因此,邓小平讲,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从重视程度上来说的。其实,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还有另一层涵义,这就是文化的先进程度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既不能打着文化建设的幌子宣扬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腐朽落后的文化,也不能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强制推行大大超前于发展阶段的文化理念。

  二是要建设先进文化。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反作用启示我们,先进文化是团结人心、凝聚力量的精神纽带,是保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不仅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更要在“先进”上下功夫,真正弘扬先进理念、创作优秀作品、传播科学思想。

  三是要教育引导群众。从根源上讲,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是先进文化的掌握者、运用者。由于所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背景不同,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拥有程度不尽相同。要使先进文化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作用,就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最大程度掌握先进文化。这就需要把学段教育和继续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集中教育和个人自学有机统一起来,多措并举引导人民群众掌握先进文化。

  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四个自信”当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动力。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不可能从精神上真正站立起来的,更遑论强起来。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以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推动民族不断走向光辉的明天。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促成这一伟大飞跃的重要力量就是高度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的基本特征,其中一条就是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高度文化自信的充分表现。

  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文化自信发挥三重作用:

  一是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精神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基。只有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才能始终弘扬中国精神,不断增强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指出,只要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地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二是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大奋斗的力量,就是13多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而产生的力量。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夯实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在实践中产生强大的中国力量。习近平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不断攻坚克难、直面前行,确保如期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形成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历史证明,任何一个强国的发展进程,不仅是军事力量、经济总量等硬实力提升的过程,也是文化软实力提高的过程。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中华民族经历了深重灾难,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从高度自信演变为极度不自信。伴随着国门打开,西方思想和主义蜂拥而入。诸多仁人志士期望在这些思想和主义中间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一次次尝试和努力化为泡影之后,人们思想上的迷茫越来越浓厚。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才找到走向独立和富强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也开启了重建文化自信的历史帷幕。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和富起来,并昂首阔步走向强起来。与此同时,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就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现实需要。

  但是,我们能不能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对此,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样的底气来自于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础。除此之外,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是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和不断扩大的全球影响力是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外部保障。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拥有文化自信的条件和基础并不等于已经拥有文化自信,现在拥有文化自信并不等于将来永远拥有文化自信。因此,推进文化繁荣兴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就是一项始终“在路上”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