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德州学院实施“三个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两个课堂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沃土”
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创新课程改革理念,完善课程设置,规范学分制度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第一、第二课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性、完整性,打造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活动的主阵地。第一课堂设有《陶埙演奏与制作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与茶健康》等116门课程,其中《中国古诗词探胜》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第二课堂设有陶艺及版画、武术等30余门课程,覆盖学生2000余人;组建艺雅阁书画社、新意话剧团、子衿汉服社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有10个,涵盖1500余名学生。打造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中国诗词大会德州学院选拔赛、山东省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等品牌赛事,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优质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双线并进 架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桥道”
校内校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融入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开展“走进历史品沧桑,传承文化扬精神”德州市博物馆研学活动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情暖下元节,传承民俗风”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100余场,使青年大学生充分感悟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又可以因势而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学生心中。学校“中华文化‘四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获评山东省社科联重点志愿服务项目,坚持以“中华文化进社区”为活动主线,以中华文化进校园、运河文化进社区、吟诵文化进社区、书法文化进社区、摄影艺术进社区、诚信文化进企业、普通话进家庭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开展大学生文化传承社会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
国内国外,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精心打造共享共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特色活动,引领学生及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支铅笔,民间剪纸在轻松、自然和表达性艺术的氛围中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德州学院拉曼大学孔子学院,一场中外文化交融过中秋的活动吸引了诸多马来西亚民众,剪纸、茶艺、象棋、手绘扇子、书法、汉服展示、灯谜、木刻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有50余名在拉曼大学学习交流的师生以传统美食体验推广中华文化,组织国内30名国际留学生沉浸式体验中华民俗文化。开放合作,开展了《齐鲁文化特质与拉曼大学孔子学院中文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的探讨》及编撰《齐鲁文化课程大纲》,建有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东盟研究中心等文化交流研究基地10余个,推动文化认同及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互鉴。
非遗+国潮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水源”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非遗+国潮,鲁锦产业振兴发展、提质升级;古埙音色浑厚、悠扬动听;中国黑陶黑如漆、亮如镜,浑然天成……百年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蓬勃生机,一派国风美学景象。聚焦文化传承、活态创新,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着力打造“品质、文化、时尚、传承”的中华文化思政教育品牌,在传承人才培养、产品守正创新、技术跨界融合、标准与品牌文化建设等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推动学生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
在德州学院的校园里,“百德图”在阳光照射下分外好看,广大师生随时随地地了解“德”文化,以此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宣传部 左海静 马晓敏 供稿审核人:冯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