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思政教育 -> 正文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优化

    信息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发布日期:2025-09-19

    新时代,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构建,学校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然而,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资源辐射“断层化”、学段统筹“僵硬化”、制度机制“碎片化”等问题。分析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有助于破解现实困难,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搭建资源平台,实现一体化共享

    高校作为思政教育前沿阵地和实践创新高地,承担着资源辐射责任,但受限于学段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其优质资源下沉至基础教育阶段不够充分。因此,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以资源平台搭建为突破口,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系统。

    搭建衔接平台,夯实课内育人根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缺乏常态化交流机制,存在教学内容的同质化等问题,导致学段衔接纵向不紧密、课程内容横向不贯通。针对学段衔接纵向不紧密的问题,要完善跨学段沟通链,鼓励大中小教研室组成“螺旋式”备课团队,通过跨学段听课、研讨、总结等方式,将各学段教学目标、核心内容、典型课例融会贯通;针对课程内容横向不贯通的问题,要完善跨课程研讨链条,以打破学科边界共享教研资源为核心,实施“双导师制”教研,通过定期跨学科听课、磨课制度打破学科壁垒,设立“学科贯通创新基金”,鼓励教师结对子形成多学段协同的教师联盟。

    搭建线上平台,拓展育人时空维度。“学习通”“钉钉”“雨课堂”等线上学习平台的广泛使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载体,打破了学段限制,使不同学段师生更加便捷地获取优质思政课件、案例、视频等资源,为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素材,为各学段师资交流研讨提供了支撑。但仍缺乏专有的全国统一通用的思政课大平台,去实现资源效率集成。要在现有平台资源分散的基础上,整合力量建设跨学校、分门类、上下衔接紧密的课程资源大平台,实现优质资源的统一集成。

    搭建资源平台,贯通实践育人链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现实中高校红色场馆、多功能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向中小学开放不足,学段间资源共享渠道仍有待健全。社会实践作为思想认识的目的和检验标准,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促进知行合一的任务。要加强校地共建,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家校社协同,推动各学段社会实践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深度整合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建立上下贯通的“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矩阵,通过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考察、虚拟实践等方式,推动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坚定信仰。

    开展“同课异构”,打通一体化路径

    “同课异构”是集名师领航、同辈帮扶、自主学习于一体,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各学段思政课内容存在梯次性不强、方法匹配性不够、协同性薄弱等问题,导致学段统筹“僵硬化”。“同课异构”通过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的差异化建构,可以整合各学段教材和教学资源,从而构建螺旋上升的育人体系。

    教学设计分层递进,实现主题深度衔接。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方法匹配性不够,教育实效的削弱主要体现在小学生认知特点决定的具象化、体验式教学法未能向中学过渡衔接,大学探究式教学又缺乏对基础教育阶段思维训练的承接,形成“断崖式跨越”。“同课异构”要求同一主题在不同学段呈现阶梯式表达,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例如,小学阶段通过英雄人物卡通形象等具象载体,培育朴素情感;中学阶段组织学生围绕历史热点事件展开辩论,培育批判思维;大学阶段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培育创新思维。这种“主题恒定、形式迭代”的设计,既保持了核心价值的一致性,又达到了认知高度的跃升。

    教师教研上下联动,构建学段贯通机制。教师作为授课主体,只有加强教师的跨学段、跨学科研修能力,才能有效推动各学段协同一致。思政课教师跨学段和跨学科能力不足,以及思政课教学学科交叉不够,亟须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教学的螺旋式升华与立体化浸润。建立跨学段、跨学科“同课异构”教研共同体,对于推动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联合工作坊”模式,比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开放课堂,邀请中小学教师观摩“原理课”教学,中小学则提供德育实践案例供高校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同题授课、交叉评课,形成“小学重感染、中学强思辨、大学促内化”的阶梯式教学范式。

    健全制度规范,巩固一体化成效

    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以制度杠杆撬动系统变革,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共谋、共建、共评机制,巩固和提升育人成效。

    健全共谋机制,打造跨学段治理体系。实现思政课育人“一盘棋”,需构建多方参与的制度化协商平台,从机构设计、制度设计、经费保障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教育主管部门按学段分段管理、纵向协同不足,课程资源开发、实践活动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不统一,难以形成育人合力的关键问题。在机构设置上,强化顶层设计,设立“省—市—区”三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思政课一体化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会商机制,统筹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师资培训,确保政策协同发力;在制度设计上,完善衔接制度,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南》,细化各学段核心素养目标,形成螺旋上升的育人链条;在经费保障上,完善资源调配的专项财政保障制度,设立思政课程建设基金、教师研修专项经费,同时优化经费使用结构,探索“政府+高校+社会”多元资金投入模式。

    优化共建机制,构建协同化建设体系。建立健全协同共建机制的关键在于将“区域统筹力”与“系统内生力”有机融合,从而规范跨学段、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深化教学衔接,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交叉评课等形式,形成阶梯式教学范式,使其持续发力。从各区域角度来看,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统筹规划区域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方案。省级统筹,搭建资源整合平台,遴选试点区域,“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协同;市级协调,建立学段联盟矩阵,地市级教育部门牵头组建“大学+中小学”协作集群,按地域或学段特色划分片区,开展常态化联合教研;区县落地,打造实践育人基地,各地区依托区域红色资源、高新企业等,建设跨学段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场馆共享、课程共建、成果共评”。

    完善共评机制,深化全周期评价体系。现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评价主要依托于德育评价和课程考试,评价方式针对性不强,评价内容缺乏发展性、全面性和整体性。不同学段评价标准各异,缺乏对学生思想成长全周期的追踪式评估,需要进一步完善共评机制。研制跨学段统一评价标准,可以围绕政治认知、价值认同、行为倾向三个维度,制定覆盖大中小学三个阶段的思政素养发展量表,小学阶段侧重礼仪规范养成记录,中学阶段增加社会实践评分,大学阶段突出价值认同,形成“启蒙—深化—升华”的阶梯式评价坐标。

    (作者:齐永;王一萌,分别系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

    下一条: 习近平的青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