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全育人”改革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开新局增实效
党委宣传部 2020年10月06日 17:00 作者: 来源:宣传部
为培育时代新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高校而言,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是要让育人在学校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成为全体干部教师无止境、不停歇的追求,成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全力以赴把育人的事业做到极致,从而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深刻认识把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提高站位明共识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契合了新时代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激活了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资源要素,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他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2017年,党中央正式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的目标要求,这也意味着党和国家将“三全育人”从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上升为体制机制优化再造的战略安排。
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是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举措。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强调了“德”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而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落脚点,说明在“德”的内涵中发挥着统帅和灵魂作用的是政治认同和政治品德。政治素养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校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而“三全育人”改革设计的基本逻辑,从高校层面而言,正是强调要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协同育人效应,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推进“三全育人”改革是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三全育人”改革是对高校育人机制、育人方法和育人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要扭转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塑造、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教育的认识倾向,引导全体干部教师树立育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打破专业教育、管理服务与学生思政工作“条块分割”状况,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各环节结合起来,贯穿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要改变育人工作设计不足支持不够的情况,加强体制机制和工作队伍建设,促使政策、资源和力量往育人行为上汇聚、评价导向往育人实效上倾斜。这既是一次对学校现有治理体系的改革和重塑,也是一个理念革新、体制优化、能力提升的发展过程。这项改革对于高校革除体制机制弊端、破解高质量发展难题,对于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解决主题教育期间检视发现的问题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深刻认识把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核心要求,突出重点开新局
当前,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需要全面把握、协调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难以单刀突进。推进“三全育人”改革要坚持以大思政观引领、以系统思维统合、以问题意识贯穿、以担当精神深化,营造育人工作“行于人人、融于时时、化于事事、见于处处”的良好氛围。
多元聚力,全员落实育人责任。一是切实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将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党务干部组成的思政工作“主力军”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选拔、培养、考核与激励机制。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质量提升计划,推进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培养一批思政工作领军人才。二是深入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四个相统一”要求,创新教师教学培训与发展评价机制,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青年教师政治引领计划,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三是全面汇聚全员育人力量。不断深化“育人为本”理念,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服务岗位职责与考核评价范围,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管理服务队伍和离退休教师、校友等群体在全员育人中的作用。
多维贯通,全过程贯穿育人环节。一是聚焦关键工作领域,完善培养体系。以学科思政为引领,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以课程思政为重点,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和育人功能。以网络思政和环境思政为支撑,不断优化网上网下育人环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二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抓好分类引导。针对不同年级本科生,分别侧重加强引导塑造、能力提升、实践锻炼、职业指导,做好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服务工作。针对不同学制、不同领域的研究生,分别开展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教育,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和学术思维训练,强化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三是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实施价值引领。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为契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完善开学、毕业以及荣誉表彰等典礼仪式,发挥潜移默化地育人功能。
多向驱动,全方位融入育人系统。一是坚持系统思维,从体制机制完善、实施体系创新、条件保障强化、管理考核优化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完善领导机制,优化协同机制,创新实施机制,强化保障机制,改善评价机制,健全系统化的“三全育人”长效工作机制。二是注重精准施策,深入推进教师思政、学科思政、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环境思政等重难点工作领域改革,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着力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培育具有示范性的“三全育人”特色工作品牌。三是规范实施体系,健全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体系,创新工作载体、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育人制度和模式,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三全育人”立体工作格局。
多层创新,全领域提升育人质量。一是突破重点难点,实施系列质量提升计划。以武汉大学的工作实践为例,学校先后启动思政课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课程“育心”计划、“明诚崇学”科研育人计划、“山水体育”育人计划、百廿珞珈文化传承创新计划等系列重点质量提升计划。二是突出特色优势,建设系列创新发展平台。大力推进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教育融媒体中心建设等创新发展平台建设。三是注重典型带动,选育系列特色示范项目。有计划地重点遴选一批院系特色工作基地、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育人示范岗,启动专项课题研究,修订系列育人制度,打造系列特色品牌活动。
三、深刻认识把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增实效
改革的全部生命在于落实。细化目标、落实责任,是“三全育人”改革落地见效的关键环节。高校要加强校院两级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贯通学校、部门、院系三个层面,建立责任清单,明确任务完成的时间表、路线图,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检验“三全育人”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
在学校层面,加强制度设计,完善工作体系。高校党委应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起到全盘把控、稳步推进的作用。强化领导体制,切实落实校院两级党委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深入了解和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和现实诉求。完善统筹规划制度,从学科、教材、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统筹规划,举全校之力推进“三全育人”。规范管理服务制度,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体系,建立健全依法治校制度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要求作为根本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为“三全育人”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述职评议制度。实行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制定“三全育人”考核管理办法,并将其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目标责任考核范畴。
在部门层面,强化责任担当,破解关键难题。高校各职能部门作为统筹学校具体工作的具体责任单位,要围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目标,主动担当作为,尤其要聚焦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和网络思政等重点难点工作,积极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在加强教师政治把关、创新教师发展评价、优化教师发展支撑、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方面下足功夫。在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学设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有机统一方面花足力气。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传播高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质教育资源进网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价值引领方面做足文章。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把握师生思想活动的新需求、新特点,着力构建协同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工作改革创新。要集合学校各方力量和资源,构建协同一致、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融合、大格局、大境界,开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在院系层面,创新方式载体,夯实基层基础。学院承担着“三全育人”真正落细落实的主要职责。学校各院(系)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成立院系“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并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结合工作实际和基础,研究制定本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提供相应的政策、经费和人员保障。要注重纵横交错、多向驱动、全面覆盖,通过深入开展一些质量提升重点项目计划,建立一套完整的育人机制和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院系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群众性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围绕落实“十大育人”体系凝练特色思路和做法。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院系应积极探索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建设一批工作示范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品牌项目活动,开展一批专项调查研究,在育人实践中总结提炼、输出一批基层创新经验,做到“有思路、有方案、有载体、有品牌、有成果”,最终形成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