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理论视点 > 正文

挖出7个“学术硕鼠”当反思科研监管机制
党委宣传部 2014年10月13日 16:43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2014-10-12 09:33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我有话说

  作者:汪昌莲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10日公布了今年中央首轮巡视整改情况。通报披露,审计署2012年审计发现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的问题,其中,承担“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有关课题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等被依法批捕。(10月11日新华网)

  高校及科研机构挖出7个“学术硕鼠”,有的已判刑,有的被批捕,令人心大快。他们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名义,疯狂套取专项资金高达2500多万元,令人震惊。特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也沦为“学术硕鼠”之一,由此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值得科技部、高校及科研机构反思。一些表面上看成果卓著的科研人员,暗地里却是腐败分子,严重侵蚀和损害了圣洁的科技界。

  不可否认,高校及公立科研机构,既有取之不尽的科研经费,又有用之不竭的项目资金,科研人员更可以做官与做学术两不误。事实上,正是看到了为官者在学术领域中的通赢与通吃现象,所以才会有大量的学者甘于去做一些琐碎的行政事务,甘于以牺牲学术研究时间为代价,去换取行政职务,以及蛰伏在官位之上的诸多权力。而在学术界,拥有官位与权力,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科研经费以及各种社会特殊资源,行政至上而非学术至上,实际上已经牢牢主宰了科技界的地位与方向。

  一些科研人员,占着国家宝贵的科研资源,拿着国家有限的科研经费,却干着中饱私囊的勾当:“争名夺利”成了他们的创造发明,“套取资金”成了他们的科研项目,而“玩弄女性”,则俨然成了他的科技成果。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对于这些披着科学技术华丽外衣的腐败分子,科技部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却视而不见,表明科技领域在选人用人上明显失察,在对科研人员及其项目经费的监管上明显缺位。

  因此,此次挖出7个“学术硕鼠”,给科技界一个深刻的警示:对院士的评选及科研人员的日常监管,应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去考量。这是因为,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院士及科研人员,不可能会安心搞科学研究的;退一步讲,即便是搞科研,其“发明创造”及“科研成果”,也是对国家和人民毫无益处,甚至是有害的。特别是,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及经费的监管及审计,显得尤为迫切。(汪昌莲)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