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学院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德州学院构建“5111”人才培养新模式
党委宣传部 1970年01月01日 08:00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4月7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以《德州学院构建“5111”人才培养新模式——“回炉式”学习零距离对接就业》为题,报道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文章较大篇幅介绍了我校“5111回炉式”人才培养模式做法、典型事例及取得的成效,党委书记李保海、校长冯健对这一改革举措作了综合评述。报道刊发后,引起广泛关注,当日就被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央广网、腾讯网、雅虎、网易、中国就业网、中国经济网、全球纺织网及上海、江苏、河北、天津、吉林等40余家新闻网站转载转发。为助推我校打造高水平大学起到积极舆论影响作用。


  报道全文如下:
  
  本报讯(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崔茜 任立春)当应届毕业生忙着四处找工作的时候,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2015届服装专业本科毕业生孙震震、秦培坤、李宝娜等多名同学,已早早被青岛红领、烟台舒朗、鲁泰纺织等国内知名服装企业签约。他们的就业成功都源自德州学院纺织服装学院“5111回炉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回炉式’,就是指‘从学理论到去实践,然后再回到理论,最后再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5111’,则是指四年八个学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与体验’、‘研究与提升’交替进行的时间比例。”纺织服装学院院长徐静概括地说。

  具体说,“5”指的是第一至第五学期的通识化服装课程教育体系,集中学习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完成“5”的学习后,进入第六学期的模块化学习,在这学期根据学生选择方向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模块;随后,学生将进行第七学期的“回炉式”再学习。学生回到学校,对于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由学校根据企业与学生的反馈,统一安排教师进行相应环节的授课,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带着在企业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环节;最后进行的是第八学期的顶岗实习,实现学生就业的零距离过渡,提高就业率。

  在该模式培养下,2014届毕业生杨洋、黄镜润、盖玉洁等多名学生,不到一年时间就成为企业骨干。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杨洋,第六学期在烟台舒朗实习,回炉学习后再进企业毕业实习,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选题,真题实做,毕业论文受到企业赞赏并免试留在该企业工作。如今杨洋已成为公司总部的市场督导,并即将上任该公司在全国设立的大区域总督导。和杨洋一样,回炉学习后,该院很多学生都开创了别样的创业就业渠道,或成为专业网络写手,或开设“私人定制”工作室等。

  据德州学院院长冯健介绍,“5111回炉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2010年提出的。当时,德州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依托国家级服装设计与工程特色专业,省级服装设计与工程教学团队、实验教学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平台,探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通过反复实验,最后总结提炼形成了“5111回炉式”。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考研率、就业率、获奖率稳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明显提高。

  “5111回炉式”人才培养模式使70%的毕业设计课题紧密结合实际,60%的学生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研究,30%的学生参与全国各类服装设计大赛,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让学校实现了‘解决实际问题,做真实研究’的培养目标。而研究成果企业与学校共享,也让企业与学校优势互补,不但实现了合作共赢,也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校推广该模式后已为社会培养近3000名卓越服装人才,赢得社会好评。”德州学院党委书记李保海说。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4/07/content_433429.htm?div=-1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榜